水肥一体化:农业“突围”新途径
众所周知,水是生物生存之源,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,肥料是农业增产高产的重要保障。据统计,我国每年农业灌溉总用水量在3600亿立方米左右,化肥施用总量在5700万吨。长期以来,缺水与肥料的不合理使用是制约我国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。目前国际上先进的节水农业技术,每立方米水生产粮食已超过2公斤,而我国平均不足1公斤。我国化肥用量虽然居世界首位,但化肥利用率平均仅为30%,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,水肥资源约束已经成为威胁粮食安全、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。
水肥一体化技术已经被许多发达国家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中,但是我国的水肥一体化还在起步阶段。为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,我国提出严格控制农业用水总量,大力发展节水农业;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,实施化肥、农药使用零增长行动;实现畜禽粪便、农作物秸秆、农膜基本资源化利用的发展战略,因此水肥一体化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。
水肥一体化与传统施肥相比,应实现六个转变:渠道输水向管道输水转变、由浇地向给庄稼供水转变、土壤施肥向作物施肥转变、水肥分开向水肥耦合转变、单一技术向综合管理转变、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。
科学助力发展走出误区
随着水肥一体化应用面积的推广,一大批灌溉、水肥一体化设备领域的企业涌现,但光重视设备不重视肥料所带来的矛盾突出。首先,很多地方水肥一体化项目主要由水利部门为主来实施,忽略了与设备与施肥相结合,不仅是设施本身的浪费、灌溉浪费,光灌溉不施肥,管道更容易带来堵塞。其次,各个地区利用新的灌溉技术和施肥方法以后,更要重视新的施肥技术和灌溉方式。发展水肥一体化一定要做好水肥用法、用量的研究和结合,否则不仅不会带来增产效益,甚至会导致减产。再次,要想发展水肥一体化,优质的水溶肥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。最后,水肥一体化技术力量还比较薄弱、力度不够,推广过程中,技术人员基础知识不扎实,还需要加强培训。
水肥一体化发展以后,要由过去只浇地转变成浇作物,由给作物施肥转变成直接给作物根区施肥;借助水源运动规律,一定要树立肥随水来,肥随水去的理念,施肥不仅要考虑土壤,更要考虑水。不仅仅是灌溉肥多少,而且非常重要的要考虑土壤水。无论何时,水肥一体化的基本理念以及科学发展道路必须要准确传达。
水肥一体化要从经作走向大田
未来对于水肥一体化来说,依靠科技支撑是最大的政策,相关部门对农业的投入以及高标准田的建设是有目共睹的。而支撑水肥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因素就是国家政策支撑。当前农业好的政策很多,补贴量很大,每年超过了1000亿元,正在向2000亿元迈进,很多技术补贴、标准化建设以及直接用于“水肥一体化”设施建设的节水增粮行动,都可以助力“水肥一体化”设施落地开花。
有了政策支撑,规模化是发展水肥一体化的有力保障。目前,各个地区土地流转虽速度不一致,但流转面积逐步扩大,一家一户的传统种植模式逐渐在被家庭农场、农业合作社取代,新型农业种植主体涌现,这样一来,无论是在现代农业发展思维上,还是从水肥一体化外部发展环境来看无疑是利好的,有了种植规模,水肥一体化发展才能落地开花。
目前,水肥一体化发展主要侧重在经济作物上,但并不会止于经济作物。水肥一体化一定要从经作走向大田,最终在全国范围内应用普及。“现在我们已经开始在水稻上开始示范推广,在引导农户科学施肥的基础上,把农民从传统的农事生产中解放出来,让农业种植越来越简单化,让农户争当幸福的农田守护者。